市场是狂热的,毕竟短视频领域是一个极具有市场想象空间的市场,简单说比图文体量只多不少。
快手上市第一天,市值一度冲上了1.3万亿港币,港交所第8,中国互联网上市企业第5.
市场是狂热的,毕竟短视频领域是一个极具有市场想象空间的市场,简单说比图文体量只多不少。
视频形式更直观、更具象,被消费者们喜闻乐见显然没什么分歧了。向未来看,广告、打赏、电商的想象空间非常大。
二级市场股价,我想开盘第一天之后已经很难评论了,我更愿意相信这就是市场对短视频平台这种「核心资产」的追捧。
就和追捧60倍PE的茅台、快200倍PE的宁德时代一样。
-
是好公司么?都是个顶个的好公司;
-
股价合理么?嗯,我觉得找技术分析高手看看还靠谱些。
我更在乎的是快手的业务逻辑,主要有三条大家讨论比较多:
快手电商的take rate问题,不到1%比竞对都要低;
增长问题,比如最核心的电商GMV和直播打赏;
社区型平台,和KOL的博弈问题。
我先说结论:都是短视频平台,快手和抖音的区别非常大,甚至大过拼多多和淘宝的区别。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短视频平台,是有问题的。
1、电商take rate(货币化率)
先说电商take rate(货币化率)的问题好了,这个其实最好解决。
如果一家电商企业认为自己的生意规模足够大,就必然要在收商户钱这件事情上「延迟满足」。
上一家现象级企业,在早期take rate数据也是这样的:
在这张图中,拼多多在1400亿GMV的时候,货币化率也只有1.2%,后来大家也看到了,到了2020年最新的数据是3.2%。
相比社交电商,快手电商是一个更新形式的互联网业态。显然在货币化率这个问题上,2020年H1的1000亿GMV,并不能够和成熟电商动辄3%+的货币化率进行比较。
很多电商当年就死在过早开始在意货币化率,最终蛋糕还没做大,系统性机会给丢了。
多数人脑海里对快手电商的印象还留在「白牌」商品,2020年快手果断通过0佣金之类的策略,把品牌引进来了。
我一直觉得做白牌起步的时候可以,但是做不长久——当然,拼多多也这么想。
快手take rate应该是公司有意识地压低了,也是走「先深蹲、再起跳」的路径。
二、增长问题
然后是增长问题,主要分三个部分:直播、广告、电商。
先说财报上直播收入(打赏)和电商的关系问题。
对快手来说,直播打赏虽然非常重要,天花板就在那里;
但是,电商业务更诱人。
快手直播收入增长放缓,恐怕来自于快手自己的主动调整。
直播打赏和直播带货,都是直播这个形式,资源给谁?导流给谁?
如果电商才是未来,那么在运营过程中确实应该将资源倾向给电商部门。
那么电商版块本身的增长问题呢?
在短视频和直播领域,目前是典型的双巨头格局:抖音偏平台,观众对内容粘性更高;快手偏社区,观众对屏幕对面的「老铁」粘性更高。
有无数文章从两个平台的底层价值观、技术和运营策略分析,我就不复读了。简单说就是抖音注重用观众喜欢的内容砸;快手注重让观众和创作者实现连接。
举个简单的例子:抖音上看到的小姐姐很漂亮我一滑而过,但是我毫不担心,因为类似的小姐姐推荐算法很快就又推给我了;而在快手上,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不小心划走了我还是要想办法找一下。
-
快手走的是社交模式。
在快手普通人形成自己核心粉丝群,并且利用核心粉丝群变现相对容易,背后是在平台在刻意地让中部和尾部的作者们有曝光的机会,也是在算法设计中快手给了粉丝互动更高的权重。对快手创作者来说,上传一个视频和做一场直播更类似「顺手做了」,有机会笼络一群老铁,也能顺手做个好生意。
-
抖音做的是媒体平台模式。
目前在抖音平台,专业化的趋势已经极为明显,素人一夜爆红几乎没有可能。想要在抖音上有所发展的,主流方法就是砸钱,研究算法背后的逻辑,让推荐模型更「喜欢」自己的内容。这显然已经不是顺手就能做的工作,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抖音上的专业机构比例很高。有点类似创业,平台给了你一夜爆红的土壤,然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这个图很明显,在快手上,即使你不是「精选内容」,获得曝光的机会仍然很高。
我一直以来给想做自媒体的人出主意,如果你愿意赌一把「一夜爆红」,抖音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不着急,想慢慢生长,快手是更好的选择。
说了一圈,其实我想说的是电商版块,目前看快手的蛋糕和抖音的蛋糕还不是一块。
抖音的蛋糕是利用中心化的分发逻辑销量一飞冲天的机会,所以对大资本、大品牌来说天然效率更高。迎合算法并招揽「投手」,花100万和1000万区别不大。这抢的蛋糕,恐怕是最头部电商的生意。
快手的蛋糕是利用社区优势,给腰部和长尾商家机会。
就目前看抖快两家其实都在各自领域切传统电商的蛋糕,我想就增长来说,目前就开始担忧快手电商增长性,可能会重踩当年看走眼拼多多的大坑。
最后就是广告业务。
确实,作为一个社区,快手下手是晚了。
极速版是从2019年下半年做「单列」,快手app是2020年才出现单列。
怎么说呢,广告的系统发力时间还不长,另外广告主愿意投放也是挑战,我看不清楚。
三、快手头部KOL
看到这张图,我们可以聊聊第三个问题了:快手头部KOL的问题。
符合我们之前说的,明星不太适合快手。都是老铁文化,长期陪伴产生的粘性,很难说短期爆量。
周杰伦和华仔都是天王,华仔几天时间5000万粉丝——这是抖音平台特点的问题。
想能在快手上成为头部,除了有技巧还得有时间,还得懂社区文化。
一旦成为头部作者,能量也很大。这不很多人就一直特别好奇6大家族和快手之间的博弈关系。
——快手是否会被家族们「绑架」
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我其实很清楚,纯粹就技术来说,不会。
调整算法或者产品策略就可以了。
比如在知乎上,我就能从后台数据感受到更改产品和更改算法带来的明显影响。
就能力来说,快手其实很容易就解决头部KOL的抱团问题。
再大的家族,也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占山为王,在app和算法控制的互联网时代,形式上很容易就解决头部主播的问题。
只不过快手要解决的是,如何用最小的成本,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新晋KOL的出现速度如果很快,那么依赖某几个主播的问题,不攻自破了。
怎么说呢,从数据上看确实只要平台改变运营机制,留下来的冰封王座就有人跃跃欲试。
然后还有一张表格很有意思,可以解决两个问题:
1)家族们在12月份的榜单上看着有些惨淡;
2)同时在头部主播中,商家成为了一支有生力量。(呼应了我上面说的适合非大型资本)
四、基本面逻辑
股价现在是没法评论的,毕竟目前在「机构抱团」、「寻找核心资产」的大背景下,价格已经难用基本面解释了。但是我觉得,基于基本面长期跟踪,也许在什么时候机会就来了。
老实说快手的基本面分类很简单,财务逻辑也不难。
作为分析人员来说通过对社区文化、产品升级、运营策略演变来拆解业务数据才是最难的。
快手并不是抖音的简单竞对,也并不能简单用同为社区的B站对标。
还是要从它自己的逻辑入手分析。
文章来源富途牛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Tuyên bố miễn trừ trách nhiệm: Quan điểm được trình bày hoàn toàn là của tác giả và không đại diện cho quan điểm chính thức của Followme. Followme không chịu trách nhiệm về tính chính xác, đầy đủ hoặc độ tin cậy của thông tin được cung cấp và không chịu trách nhiệm cho bất kỳ hành động nào được thực hiện dựa trên nội dung, trừ khi được nêu rõ bằng văn bản.
Website Cộng đồng Giao Dịch FOLLOWME: www.followme.asia
Tải thất bạ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