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道夫的“祖师爷”,庞氏骗局的开山鼻祖

avatar
· Views 369

从古至今,骗子层出不穷。

比如刚刚去世的那位——伯纳德 · 麦道夫(Bernard Madoff),他正是因诈骗高达 650 亿美元而被判服刑 150 年。

麦道夫的“祖师爷”,庞氏骗局的开山鼻祖
伯纳德 · 麦道夫(Bernard Madoff)

但要注意,即便是麦道夫这样的金融巨骗,也并没能像本文的主人公一样,把自己的名字永久镌刻在一个骗局上面,警醒世人,却也遗臭万年。

麦道夫的“祖师爷”,庞氏骗局的开山鼻祖

查尔斯 · 庞兹(Charles Ponzi),投机商人,图源:flickr

" 庞氏骗局(Ponzi scheme)" 现在的声名很响,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人们更习惯把这样的骗术称为 " 拆东墙、补西墙 " 或是 " 空手套白狼 "。

简单来说,就是将新投资者 " 上缴 " 的资金作为利润支付给老投资者,借此制造出这种投资有利可图的假象。

但到了 1920 年,查尔斯 · 庞兹在波士顿 " 一鸣惊人 ",创造出 "90 天 100% 回报 "、不到一年就大赚近 700 万美元的惊天 " 壮举 "。

若以今天的美元计算,这是一笔逾 9000 万美元的巨款。"Ponzi" 的大名也因此被 1957 年版《大英百科全书》收入囊中," 千古流芳 "。

01

前尘:坐牢为主,创业为辅

在来到美国之前,庞兹还不叫查尔斯,他是一个有着长长名字——卡洛 · 皮特罗 · 乔瓦尼 · 古列莫尔 · 特巴尔多 · 庞兹(Carlo Pietro Giovanni Guglielmo Tebaldo Ponzi )——的意大利小伙子。

少时失怙,身为贵族后裔的母亲堪堪凑了一笔钱将庞兹送入罗马大学读书,希望他出人头地,恢复家族昔日荣光。可惜的是,庞兹在学校并没有好好学习,而是过着花天酒地的逍遥日子。

等他回到家中,身无分文、还没能读出一张文凭的庞兹令母亲失望透顶。为了与母亲和解,庞兹决定前往大洋彼岸赚大钱,成为富翁之后再衣锦还乡。

时值美国 " 淘金热 ",21 岁的庞兹在 1903 年的秋天揣着 200 美元上了船,在玩牌输得只剩 2.5 美元的时候,到达了美国波士顿。

接下来的四年,庞兹当过工人洗过碗,刷过油漆也做过侍应生。他为自己起名查尔斯,并且在名字后面塞上波西(Ponsi)、波奇(Ponci)等一些虚假的姓氏。

1907 年,庞兹移居加拿大蒙特利尔,在一家意资银行当柜员。这家银行主要为意大利移民社区提供服务,支付给储户的利息高达 6%,为当时其他银行利率的三倍。除了储蓄之外,移民还会将钱交给银行,委托他们把钱汇回意大利。

这样的业务看似普通,然而,在看到 "6%" 的时候,应该就有人明白了:这可不是什么正经银行——老板挪走客户的汇款以支付高额利息,等到客户在几个月后发现丢了钱,再将罪责推给负责接收款项的那一方。

最后,银行老板带着以这种方式卷走的巨款远走墨西哥,第一次嗅到 " 拆东补西赚大钱 " 味道的庞兹也因此失业,并且越发希望自己能够 " 一步登天 "。

机会很快就来了。在银行老客户——加拿大仓储公司的办公室,被工作人员熟识且信任的庞兹趁人不备取出了一张空白支票,大笔一挥给自己开了 423.58 美元,并小心翼翼地伪造了签名。

麦道夫的“祖师爷”,庞氏骗局的开山鼻祖

但 " 幸福 " 实在也很短暂。在庞兹兑现支票、大肆挥霍 " 血拼 " 后不久,银行官员开始怀疑支票签名的真实性并联系了警察,庞兹随后以 " 查尔斯 · 庞西 " 的假名被定罪,判监三年。

尽管因为行为表现良好而缩短了刑期,但出狱后回到美国的庞兹很快又因涉嫌走私外国人被捕,在亚特兰大蹲了两年号子。这一次服完刑,庞兹开始在美国东南部流浪,几年后才辗转回到梦开始的地方——波士顿。

1917 年,三十有五的庞兹终于找到了一份颇有前途的工作,在一家进出口公司负责跟踪海外业务。虽然起薪不高,仅有每周 16 美元,但很快就涨到了 50 美元。

事业上 " 久旱逢甘雨 ",更令人快乐的是,这一年的五月,庞兹遇见了一位农产品商人的女儿,并与她结为终身伴侣。两人的新婚生活十分朴素,但庞兹心中仍有鸿鹄之志,希望能让自己的新娘成为百万富翁的妻子。

一年后,庞兹辞了职去帮助岳父经营农产品生意,可惜他的自信并没能挽救公司于破产危机。不过,再一次的失业倒也没有击倒庞兹,反倒让他滋生出了一种隐隐摸到致富门槛的感觉。

1919 年,庞兹先是选择成为一名商品经纪人,却出师不利地被指控偷窃 5387 磅奶酪,最终还是靠法庭文件拼错了他的名字而逃过一劫。

后来,他又决定出版一本国际商人通用的《交易者指南》,但因为资金不继又无从贷款,这一门生意最后也是惨淡告吹。

可谁也没有料到的是,正是这一本看似异想天开的指南,却以另一种方式为庞兹打开了通往巨富的大门。庞兹的骗局人生,自此就要真正开始了。

02

来了老弟!在波士顿大骗活人

1919 年 8 月,一早结束出版生意的庞兹意外收到了一封来自西班牙商人的信件,询问《交易者指南》相关事宜。除此之外,信中还附带了一片似是官方出品的方形纸张。

麦道夫的“祖师爷”,庞氏骗局的开山鼻祖

这是由万国邮联发行的国际回信券(International Reply Coupon, IRC),身在国外的收信人可以凭此去邮局兑换邮票回信,而无需额外支付国际邮资。

盯着这么一张小小的票券看了一会,庞兹终于意识到了赚大钱的 " 正确 " 方法。这一次,他是对的。

简单来说,庞兹选的这条 " 致富之路 " 就是套利交易。在一战爆发后,欧洲货币已经贬值得非常厉害,意大利更是 " 个中翘楚 "。

与此同时,国际回信券实属冷门,其兑换根本没有根据国际货币的实际汇率来进行调整。由此,1 美元可以在波士顿购买 20 张 IRC,但同时也能在罗马购买超过 60 张 IRC,套利空间随之诞生。

于是,庞兹计划找人在意大利以每张接近 1.5 美分的价格购买 IRC,寄回美国后再以 5 美分的单价出售,借此获取高达 233% 的利润,简直令人瞠目。

更进一步来看,这样的高额回报已经足以让他打出 " 投资 45 天,获利 50%" 的招牌吸引投资者,再将剩余的钱收为囊下。理想很丰满,但想玩一手 " 草船借箭 " 的庞兹却还欠缺着一阵东风——启动资金。

仗着一条如簧巧舌,庞兹说干就干。他不仅将老债主一力说服成了投资人,更将老熟人发展成了 " 一九分成 " 的销售代理。

麦道夫的“祖师爷”,庞氏骗局的开山鼻祖

到了 1920 年 1 月初,庞兹的第一位销售代理人、杂货商 Ettore Giberti 就已经从 18 个投资者手中筹集到了 1770 美元,散户投资和销售代理的队伍都在不断壮大。

从本质上来说,庞兹倒卖 IRC 的想法并不犯法,只是非常荒谬。除开与美国邮政总局竞争销售难度极大之外,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要用来赚取可观利润的国际回信券,数量根本就不够。

但这没有人在乎,特别是在庞兹从他的第一位老板身上有样学样之后——他用最新这一批投资者的钱去填补老投资者的收益巨坑,如此回环往复,入坑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年的春天,庞兹每周都有美滋滋的 3 万美元入账。单看 5 月,就有 1525 名投资者出资 44 万美元;6 月则更为夸张,近 8000 名投资者向庞兹投资了 250 万美元,相当于今时今日的 3200 万美元。

到了 7 月,美国当局正式发布禁令,禁止任何人一次兑换价值超过 50 美分的 IRC。而那时,庞兹每周都能从投资者手中获得 100 万美元,也就是今天的 1300 万美元。国际回信券什么的,早就已经失去意义了。

金钱如潮水般涌来,志得意满地接了母亲过来成为 " 美国贵族 " 的庞兹开始涉猎其他公司和房地产,希望通过购买海军舰艇来合法化自己的商业计划,后来甚至还成为了私人银行汉诺威信托(Hanover Trust)的董事和股东。

如此高调的处事难免引起美国官方的注意。不过,鉴于其中的很多投资者都是波士顿警察,庞兹在面对当局的调查问讯时又是对答如流,官员们并没有能挑出他的一丝错处。

但在那年的 7 月下旬,还是有一位金融界的权威人士——当时尚未创立《巴伦周刊》的金融新闻大佬克拉伦斯 · 沃克 · 巴伦(Clarence Walker Barron)对庞兹的操作提出了质疑。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投资者的数量只增不减,庞兹当月从近 2 万名投资者身上赚取了 650 万美元。截至那时,已有近 3 万名男女老少将统共 1500 万美元的财产托付给了他。

这也就是说,庞兹凭借一张票面价值仅为 6 美分的国际回信券,已经收获了相当于现在约 1.8 亿美元的巨资!

投资者依旧兴奋不已,庞兹却十分清醒地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当局迟早都会再次找上门来,那还不如由自己掌握主动权,与官员们见一见面。

会面当天,庞兹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提议:他可以向官方选择的审计师公开账簿,以证明自己拥有足够的资产来偿还债务——如果他不把资产限制在自己名下,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根据庞兹的计算,他需要拿出 1500 万美元的现金及其他流动资产来证明自己的偿付能力,但他最多只有这个数目的一半。

至于那另一半,庞兹计划走进汉诺威信托,以银行董事的身份为自己的贷款授权,再带着其他储户的百万资金进入保险库,等审计工作完成之后,再在同一天内还钱。

接下来的几天,审计工作持续进行。而此前刊发巴伦文章的《波士顿邮报》再次发出批判的声音,称庞兹的骗局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巴伦甚至还撰写了一篇更为详尽的分析报道,提出 " 如果庞兹能在 90 天内实现 100% 的回报,那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钱投入到仅能够获得个位数回报的(房地产、股票等等)投资当中 " 来警告投资者。

结果呢?巴伦的苦口婆心落了一个无功而返的下场,狂热的投资者一个也没被劝退。

03

天网恢恢晚年凄

但就在此时,庞兹聘来宣传其商业版图的公关人员——威廉 · 马克马斯特(William McMasters),在仔细观察了自家老板种种令人咋舌的操作之后,已经发现不对了——这就是一场大规模的骗局,没跑了

一向遵纪守法的马克马斯特迅速找到了《波士顿邮报》,几经周折后发表了一篇揭露文章,大声宣告庞兹如今资不抵债。

麦道夫的“祖师爷”,庞氏骗局的开山鼻祖

第二天,确实有一小部分投资者向庞兹要求退款,但大部分人仍对庞兹信心满满。庞兹本人也没在怕的。他干脆一纸诉状将马克马斯特告上法庭,声称他是一名小偷。

尽管马克马斯特立刻告了回去并要求赔偿,公众仍与庞兹站在一起。不过,庞兹千算万算也没有算到,早在他提出审计请求的时候,一位观察了他很久的、负责银行相关事务的政府专员约瑟夫 · 艾伦(Joseph Allen)就已经正式盯上他了。

利用自身的职权,艾伦一早就向汉诺威信托发出了指示,要求他们监控进出保险库的每一美元,并提供详细的报告。随后,由于疑虑逐渐加深,艾伦又指派了两名审查员前往银行。

进一步的调查揭露出了两个赤裸裸的真相:庞兹账户早已透支;这家银行的其他官员背地里还在做着见不得人的非法勾当。艾伦迅速接管了银行,等到庞兹收到风声,他所能做的也只剩下祈祷罢了。

可是这一回,好运并没有降临到庞兹头上,甚至还被翻出了十几年前的旧账——就算当年用了假名,他那因伪造支票而获罪的监狱生涯还是被扒了个精光。

审计的结果在第二天出炉,被指负债 700 万美元的庞兹当即自首,被当局以 " 利用美国邮政进行诈骗 " 的理由逮捕,后来被判处五年监禁。

被骗得晕头转向的投资者们终于清醒了过来,不少人登记成为受害者,希望挽回部分损失。值得庆幸的是,有一些曾从庞兹手中拿到投资回报的人作出了高尚的选择:好心退还了他们所得的不义之财。

最后大约 2 万名受害者成功获得了占他们投资金额近 40% 的退款,另有成千上万人收获了代价十分高昂的投资教训。

至于庞兹,倒也依旧贼心不死,在几年后的保释外出时又一次计划在佛州故技重施,搞房地产投资为投资者在 60 天内提供 200% 的回报。这结果也是显而易见——即使差点逃离牢狱之灾,他最终还是坐了更久的牢。

晚年获释,庞兹先是遭遣返回意大利,写过自传无人问津;后来又搬到巴西为航空公司打了一阵工,被裁之后就开始在里约热内卢教英语。

1949 年,67 岁的庞兹因健康状况急剧恶化而去世,身边余下的净资产仅剩 75 美元,多少有些令人唏嘘。

至此,一代金融诈骗大师的一生来到尾声。他看透了人性的贪婪,自己却也无法抵御这种贪婪。在彻底的失败过后,只有一句话平静地留了下来:

那个时候,我应该见好就收,在合适的时候全身而退。然而我没有,故事就是这样。

文章来源华尔街见闻,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Tuyên bố miễn trừ trách nhiệm: Quan điểm được trình bày hoàn toàn là của tác giả và không đại diện cho quan điểm chính thức của Followme. Followme không chịu trách nhiệm về tính chính xác, đầy đủ hoặc độ tin cậy của thông tin được cung cấp và không chịu trách nhiệm cho bất kỳ hành động nào được thực hiện dựa trên nội dung, trừ khi được nêu rõ bằng văn bản.

Bạn thích bài viết này? Hãy thể hiện sự cảm kích của bạn bằng cách gửi tiền boa cho tác giả.
avatar
Trả lời 0

Tải thất bại ()

  • tradingCon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