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汇率是“国之重器”,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
汇率持续降低,会引发资本外逃。过去2年,经常看新闻的人,肯定记得一个词“保7”。中美贸易冲突发生后,为了稳住国际资本对中国的信心,我们一直坚守人民币兑美元7:1的底线。
然而自去年疫情以来,由于美国大放水,人民币汇率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短短几个月内迅速攀升。到今年6月初,人民币汇率甚至一度迈入6.3时代,最大升值幅度超过13%。
最近一年 人民币快速升值
人民币升值,很多人会下意识觉得这是个好事。中国老百姓买进口商品、出国留学都会便宜很多。
但也有很多人忧心忡忡,因为中国还是一个以出口为重的经济体,而人民币升值却会打压出口产业竞争力。
举个例子,一个东南沿海的服装厂,生产一件100元的衬衫要卖给外国人。当人民币汇率为1:7时,这件衬衫价值14美元,而当人民币汇率为1:6时,这件衬衫价值16美元。
对于外国客户来说,衬衫的价格明显变贵了,他有可能就不从中国厂商这里订货,反而跑去买越南、印度生产的衬衫。
所以,到底什么样的汇率适合中国,人民币未来是升值好还是贬值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会永远维持在6:1-7:1之间么?
今天这篇文章,咱们就把汇率的问题讲透,看看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国汇率的高低。
30年前的汇率战争
说起汇率对一国的影响,就不得不提起发生在30年前,一场影响国际格局的货币战争——日美汇率战。
80年代,世界老二日本凭借着强大的出口产业,挑战美国老大的位置时,也曾一度被美国施压,要求日元快速升值。
最终,1985年日美签署“广场协议”,美元对日元汇率由1985年的238.47,降到1988年的128.17,三年日元升值近一倍之多。
日元升值过快,严重打击了日本的出口产业。日本出口增速大幅下滑,1986-1988年,日本出口增速分别为-15.9%、-5.6%和1.9%。之后,出口产业的萧条传导到整个经济,导致日本GDP增速,从1985年的6.3%下降3.5个点至1986年的2.8%。
写到这里,很多自媒体就将广场协议,当做日本90年代经济崩溃、“失去的三十年”的罪魁祸首。然而,日元升值并不是日本衰落的全部因素。
1985年,同样作为出口大国的德国,也被美国强按着头签署了《广场协议》。但德国却挺过了这场汇率危机,21世纪后成为欧洲的领头羊。
签订广场协议的5国财长
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这几年间,德国究竟做对了什么,而日本又做错了什么,导致两国不一样的命运走向?
看清德日的前车之鉴,中国才能找到属于我们的强国之路。
日本崩盘原因
“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的崩盘原因,主要有两个:国家政策导向错误,国内市场太小易受冲击。
美国在80年代初陷入经济滞涨,和今天疫情期间拿的是同样的剧本。而山姆大叔也选择向别国施压,靠自己的霸权地位,逼迫他们签署不平等的贸易协议,为本国产业攫取更多利益。
日本被逼签署“广场协议“后,为了扭转日元升值对出口产业和制造业的打压,日本选择通过大搞房地产和金融业,替代制造业支撑国家经济增长。
于是从1986年开始,日本政府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就是通过大量印钱来刺激经济。
政府印钱释放大量流动性,加之日元升值吸引大批外资热钱流入日本。果不其然,日本股市、房价上涨,资产价格出现泡沫、投机盛行。
广场协议后日元快速升值,股市泡沫膨胀
在80年代末,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遍布日本全国,甚至连平常没人去的乡下,都开始建造高尔夫球场和度假村。
而这些建筑工地理所当然地被算作GDP。于是在80年代的最后两年,日本经济又被打了一针“肾上腺素”,起死回生了。
然而,此种刺激的代价是巨大的。
上市公司安心经营的利润,和疯涨的股价相比九牛一毛,企业何不炒股赚快钱。于是,丰田等日本大型企业对股市的投资,由1985年前的0.9兆日元,上升到1989年的2.7兆日元,上涨了2倍。
房价和股价等纸面财富的飞速上涨,让日本民众也开始膨胀,一边叫嚣着“日本第一“,一边继续加杠杆梭哈楼市和股市。
直到1989年夏天,日本央行终于发现不对劲,金融市场泡沫过大,这才紧急上调利率,连续5次加息。
然而,政府的调控为时已晚,正是这种大开大合的政策,击溃了日本经济。
东京日经指数直线下跌,由1989年底的34068点下降到2003年9311点。
除了国家政策的莽撞,日本国内金融市场相对较小、对国际资本没有限制,也极易受到国际资本的冲击。
80年代,美国逼迫日本开放金融行业后,日本市场就像绵羊一样,摆在了国际资本群狼面前。在经济过热的时候他们一哄而上,加速了泡沫的形成;等到日本政府开始紧缩货币政策的时候,他们又开始全部撤退,加速了泡沫的破裂。
国际资本因为撤得早,所以基本都能全身而退,但日本本国的企业和个人,没办法迅速脱身,只能沦为资产泡沫的接盘侠。
资产泡沫破裂之后,东京房价腰斩一半以上。很多人的房贷比房子市价还高,大量银行因此破产。
1990年经济泡沫戳破后,日本经济进入长达十年的停滞期。“平成泡沫”也孕育了“平成废物”,经济的停滞代表年轻人机会的减少,宅文化、断舍离、二次元等开始兴盛。
日本宅文化,低欲望社会的一个缩影
这些年轻人开始采用“低欲望”应对寒冬: “不买房、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子,不进取、干一天活玩三天”;房价太贵就一辈子租房;结婚成本太高就单身;户外娱乐太奢侈就呆在屋里打游戏。
日本的萧条与落寞,从年轻一代的精气神上就可以体现出来。
德国腾飞原因
德国和日本同一时间签署广场协议后,不仅经济没受太大影响,政治上还促成了东西德合并,主导建立了欧盟,成为“欧洲老大”。
与日本不同的是,德国对于发展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一直很谨慎,经济衰退后竭力控制放水量,使得资产泡沫一直在可控范围内,也就不会因此“爆”雷。
简而言之,日本政府只看到了发展金融与地产的收益,通过放水多赚一点;而德国政府深知其间的危害,刻意通过紧缩来防范经济崩盘的风险。
从土地价格来看,1985-1991年德国土地价格期间上行了29%,而日本土地价格上行了51%。
德国马克升值期间,德国杠杆率反而下降
股市方面,日本上行幅度明显更大,并在1990年提前调头进入熊市;而德国股市则保持了温和上行,并直至2000年末才与美国同步出现互联网泡沫。
值得一提的是,政治上德国更是长袖善舞,在国际关系的夹缝和混乱中,为自己谋取了最大的利益。
89年冷战结束,被和苏联紧紧绑在一条船的东德终于有机会松绑。但是那时美国、英国都对一个更加强大的德国有所忌惮,竭力阻挠德国合并。
机遇稍纵即逝,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并吞并,8月7日美军进驻沙特;1990年11月,在职超过十年的撒切尔夫人下台,新首相梅杰上台。派兵参与海湾战争。
趁着美、英自顾不暇的时期,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
合并后的德国在欧洲话语权越来越重,俨然有了欧洲大掌柜的风范,并且极力促成欧洲各国的市场融合。1999年1月1日欧元推出,使得大部分欧洲市场彻底消除壁垒。
就国内市场而言,日本的弹丸之地没有办法和德国执掌下的整个欧洲相媲美。从而在出口受挫时,两国虽然都决心转头扩大内需,但最终只有德国稳住了。
中国成功之钥
读懂了上文,从去年疫情开始,国家提出的大多数政策也就都能理解的。
首先要明确一件事,近期国家持续抬高人民币汇率,核心不是进攻,而是防守反击。
“世界流氓”美国因为疫情不顾他国,大量放水,最近50周放水超过5.9万亿美元,折合约38万亿人民币,超过了美国建国后发行的所有美元总量。
由于我们是最快平息疫情的工业国,全世界订单都在飞向中国,但也由此导致了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的暴涨。出口企业辛辛苦苦赶出来的订单,肉都被上游国家占了。
所以我们只能通过适当提升汇率,缓解输入型通胀压力,为我国的出口企业抢回一杯羹。
但短时间人民币快速升值的风险值得警惕。外资大量流入,第一个催生的就是房地产与金融泡沫。
所以这一阶段的人民币升值,已经走到了尽头。人民币再升值下去,既加大了出口产业压力,又容易催生资产泡沫,弊大于利。
从货币政策来看,我们竭力控制住了打放水这针兴奋剂的冲动,没有采取美国一样的量化宽松,也就是无限印钱。
在金融开放方面,我们也是顶住了美国的压力,不会像当年日本一样受迫打开国门,让国际资本进来搅乱我国的市场,导致泡沫的迅速产生和破灭。
防住了外人,还要防住自己人,不能让我们的房地产继续膨胀。
自从中央会议定下主基调“房住不炒“之后,各地开始严控住房信贷,以”深房理“为典型,从银行信贷源头卡住投机者。没有了炒房的人,房价就控制住了一半。
另一半则是“学区房“。4月30日,中央会议点名批评学区房,此后各地都开始学区房政策改革,要么减少各中小学的差异,力求平均;要么增加学区房的学区数量,以抽签来减少房子好学区的溢价。
高层点名批评学区房
股市亦是如此。去年7月,在股市刚刚有起色时,证监会立即整顿,曝光了258家非法从事场外配资平台的名单。和遏制炒房客的思路一样,从资金端入手,减少杠杆,增加“庄家“们的坐庄成本。
所以,即便是前几天央行宣布降准,股市仍是不急不慢。没有07年股市的疯狂,自然也就没有08年的股灾。“慢牛”总比“疯牛”要让人安心。
金融投机的冲动抑制住了,下面就是想方设法继续加强我们的制造业基础。
去年5月,政治局会议第一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去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现在更需要靠稳定的消费保障需求。
继“房住不炒”、“打压学区房”、“取消课外补习”解放有孩子的中年人之后;挤压年轻人的“996”工作制,也开始遭受广泛抨击。
年轻人离开公司都已经深夜,一周唯一空闲的一天也只想累得躺平,这又如何创造消费?
因此近期一些施行“996”的大厂,开始取消加班制度,还给年轻人更多消费娱乐的时间。
部分互联网大厂取消“996”工作制
更长远来看,随着中国逐步实现产业升级,制造业占据国际高端位置,人民币必将有长期升值的空间。
其中原理很简单。过去由于国内人力土地成本较低,出口企业只需要代工就能赚钱。但是随着中国人力成本的上升,我们的低端产品和越南等小国相比,优势已经很小。
在未来的几年内,我们仍需要维护人民币相对低的汇率,来保证我们低端产业的竞争力。
但是,中国若想要晋升为发达国家,不能只靠出卖人力的低端产业。我们必须发展出高端、高利润、具有垄断性的高科技产业。
如此一来,当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在全世界独一份、没有竞争者时,就像华为的5G设备一样,到时候无论人民币汇率如何升值,外国人也只能捏着鼻子,把钞票乖乖奉上。
这是今天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做的事,也是未来我们必须要做的事。
作者:柏年,文章来源柏年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嘉宾的观点,不代表 FOLLOWME 的任何观点及立场,且不代表 FOLLOWME 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于访问者根据 FOLLOWME 社区提供的信息所做出的一切行为,除非另有明确的书面承诺文件,否则本社区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FOLLOWME 交易社区网址: www.followme.asia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