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预期差”的钱的三种方法

avatar
· Lượt xem 484

追求确定性,一切不轻信

 

投资新手最大的特点是“听到什么信什么”。

 

分析师研报说,供需差带动高景气,短期产品价格有望维持高位——好好好,买买买。

 

上市公司财报上说,本季利润不及预期,系加强销售网络建设、投入加大导致,加上研发费用大幅支出,有望提升产品竞争力——好好好,当然选择原谅他,加仓。

 

大V说,市场竞争已现放缓,拐点将至,黎明前的黑暗不能被主力骗走筹码——好好好,做时间的朋友,最后的仓位全部押上。

 

只有狠狠地吃过几次大亏,才会明白世道之艰难,大部分公司的美好愿景最终无法足额兑现。只有那些少数从来不让人失望的公司,才拥有投资中最宝贵的东西——确定性。

 

正是因为几乎不让投资者意外,海天味业和爱尔眼科才会有那么高的估值,而隆基股份、贵州茅台的某一季财报让人失望,也不会让投资者抛弃。

 

想想以前,年轻不知“确定性”好,错把“高增速”当成宝,觉得高确定性的公司,增速不性感,估值又贵,很难赚到大钱。

 

但确定性的投资,赚的就是“业绩增长的钱”。

 

高确定性的公司,持有时间都会很长,估值就算买贵了30%,持股超过五年,摊平下来并不算什么。而那些确定性一般的公司,持有时间能有一年就不错了,高估值对盈利的影响是致命的。

 

理解了投资中确定性的妙处,投资者才算进入了成熟期,才能在各种数据中寻找难以被改变的商业逻辑,包括行业空间、竞争格局、商业模式,等等,具体如何判断企业的确定性,我的很多文章中都写了。

 

当追求确定性牢牢地印在投资者的潜意识中,投资者最大的改变就是——对什么都不信了。

 

这个公司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毛利率,它怎么维持呢?

 

快速扩张渠道?那会不会利润还没出来,先被成本拖死了?而且管理能力跟得上吗?

 

产能扩张一倍?未来的需求有这么多吗?

 

产品供不应求连连涨价?产品到了消费者手里了吗?还是都被经销商囤起来了?

 

有了这样的挑剔,你能买的就只有那些人尽皆知的大白马了,这些公司大部分时间都在高位震荡,有时还会因市场的“确定性偏好”而出现估值泡沫,除非在系统性风险时大胆加仓,否则很难有超额收益。

 

所以,即使理解了确定性在投资中的重要性,大部分投资者在追求了一段时间的确定性之后,都会忍不住尝试更有挑战性的投资方法——预期差。

 

我们不同于市场的看法是……

 

有一句话:投资是认知能力的变现。那怎么变现呢?判断确定性是一个思路,而找预期差是另一种思路。

 

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市场普遍的看法,结果就形成了股价,看法的变化形成股价的波动。预期差就是寻找你比市场普遍认知更高明、更准确的地方,看到大部分人看不到的东西,那你就有机会在股价上涨之前买入,下跌之前卖出。

 

所以,现在很多研报中都有这么一页:“市场普遍的担忧是……”,“而我们不同于市场的看法是……”

 

这一部分就是在讲预期差。预期差的钱之所以难赚,是因为你既要知道市场是如何看待公司的,又要有自己不同的看法。相比之下,赚确定性的钱,只需要研究公司,不需要关心市场。

 

去年12月以后,宁德时代的股价因为市值空间的问题,陷入半年的高位震荡,有券商在研报中指出:

 

担心市场未来需求和公司产能带来的高增速,并不能持续,无法消化目前高估值,我们认为储能电池未来的市场空间和公司的领先优势,足以让高增速持续更长时间,找开市值空间。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预期差,今年6月和10月的这两波上涨,都与储能电池逻辑被市场更多人接受有很大的关系,可以算是预期差部分兑现行情。

 

预期差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业绩预期差,一种是估值预期差,第三种是产业趋势的预期差。

 

黑马是如何诞生的

 

业绩预期差

 

先看最常见的第一种:业绩预期差。

 

研究员研究一家公司,无论有多少令人拍案叫绝的大逻辑,最终都要产出一个盈利模型,至少要包括两项:

 

1. 根据各业务下游需求、价格、产能和产能利用率等因素预测今后几年的营业收入;

 

2. 根据成本、毛利率、费用率等等经验值,预测今后几年的利润。

 

很多证券资讯软件根据多家机构预测的平均值,形成市场的一致性预期,直接影响股价。

 

如果你对公司的基本面有自己的研究,对下游需求进行了调研,对公司的技术、产能等等,请教了专业人士(或者你就是专业人士),最终得到高于一致性预测的业绩,就形成了一个基于业绩的预期差。

 

下图是宁德时代的一致性预测,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券商不断上调业绩预测,特别是2022年的业绩预测,一年时间上调了122%,而这段时间宁德时代的股价差不多涨了150%,所以看上去涨的是估值的钱,实际上几乎都是“业绩预期差”。如果你去年开始,始终给2022年的业绩更高的预测,你就能赚到这笔钱。

 

赚“预期差”的钱的三种方法

 

能算准预测业绩,可以说是一种最靠谱的投资方法,但也非常之困难:以简单一点的收入预测为例,你需要了解企业未来几年产能扩张的计划,还要预测产能利用率,后者需要你对企业的能力有全面认知;你要预测市场的需求,还要预测价格的变化,后者需要你对行业竞争格局洞若观火。

 

特别是市场关注度很高的大白马,都是行业资深研究员(甚至是首席)盯着,跟高管有私人关系,甚至董秘就是前同事,你很难说自己比他们算的更准。

 

所以容易看到业绩预期差,通常是机构无法覆盖的三线黑马公司。

 

比如ST股,由于大公募买不了,研究机构也没有积极性,一旦基本面发生变化,率先发现的投资者,就能赚到预期差的钱,比如曾经的ST舍得、ST江特、ST抚钢,都是今年的大牛股。

 

另一类是大的产业趋势中的小公司,一旦发生产品或业务的突破,业绩很容易出现预期差。

 

比如今年的大部分N倍牛股,湖北宜化(磷酸铁锂)、联创股份(PVDF)、永太科技(VC)、森特股份(BIPV)、石大胜华(电池溶剂),等等,都有相同的特征:

 

1. 这几家公司都因为新能源行业的边际变化而预期业绩暴增;

 

2. 因为过去业绩太差或行业不性感,大研究机构多年无人覆盖而反应不足;

 

3. 被一些该领域的长期关注者、大V率先发掘;

 

4. 预期差引起私募或游资的买方研究员或基金经理注意,造成股价的第一波上涨,上涨之后,引发众多研究机构的覆盖和推介,再引发第二波上涨,业绩兑现前后,又引发第三波上涨。

 

小结一下:大白马的业绩预期差,机会少,对投资者要求极高;黑马的业绩预期差非常明显,但需要对产业趋势有预判,对行业里不知名的三线公司的产品非常熟悉。

 

业绩预期差不容易发现,但准确率高,而另一种“估值预期差”则相反,容易发现,但准确率低。

 

估值预期差

 

第二种预期差是“估值预期差”,就是你认为市场对公司的商业模式、竞争格局或行业空间有误解,导致股价被低估或高估了。

 

“估值预期差”是投资者最容易找到的预期差,隔三差五就有人跟我说,房地产被低估了(最近没人说了),四大行被低估了,中国建筑被低估了。实际上这是对“估值预期差”的误解。

 

一家公司,总有人看好,也有人不看好,股价就是市场看法的中性体现,除非你刚好也是中性观点,否则你不是觉得高估了,就是觉得低估了,这种“估值预期差”,其实只是立场,而非独到的见解。

 

真正意义上的“估值预期差”是能被大多数投资者认可但目前还没有被认可的估值逻辑,通常兑现不会太久——太久就是被证伪了。

 

比如我去年三月份公众号文章《为什么只把茅台当成高端消费品,市值就被大大低估了?》提出茅台要按“奢侈品”的40~45倍估值定价的逻辑,当时股价没有体现,但两个月之后,就体现了。今年的大跌,刚好跌到去年6月份的估值,说明市场已经认可了茅台“奢侈品”的估值区间。

 

还有些投资者认为某票被低估,最终果然涨了,但实际只是产业趋势来了,或者是业绩的提升,而非估值逻辑的变化。这种盈利属于种豆得瓜,有偶然性,不能形成稳定的投资体系。

 

预期差比确定性好的地方在于可量化,不管是业绩还是估值,都可以量化,不像确定性,总是那么玄虚。

 

但预期差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是时间的敌人——即使你的预期差是正确的,如果长期不兑现,一旦公司本身变了,这个预期差也就不存在了。

 

这是因为,大部分公司的经营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黑洞,充满了隐藏的坏账、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管理层的私人欲望。为了回避这些不确定性,很多投资者开始追求第三种预期差——产业趋势的预期差。

 

产业趋势的预期差

 

前两种预期差都是个股从下而上的研究,第三类预期差是行业从上向下的研究,通常是一个产业趋势刚刚起来时,或者遇到挫折时,你对未来的规模、时间的判断,与市场主流看法的不同之处。

 

这一种产业趋势投资,一般并不看成是预期差,但它跟“预期差”非常相似:你赚的都是你认知超越市场的钱。只是它更注重中观产业的判断力,需要同时把握宏观政策的结构性变化。

 

比如2019年下半年锂电池的趋势刚刚起来,宁德时代还在80元左右,之后股价一路上涨,而业绩一直到2020年三季度,整整一年都是负增长,市场始终有怀疑的声音时,股价估值永远在大部分人认知之前一步,很多人都在犹犹豫豫中丧失上车的机会。

 

此外,还有在2018年光伏新政中逆市加仓的兴全基金,做的都是产业趋势的预期差。

 

这种产业趋势的预期差跟前两种有非常大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回归了确定性投资体系。

 

预期差是一种“同时注重赔率与胜率”的投资,它需要计算最终的“差”有多少,概率有多大,值不值得一搏,是一种定量的投资。

 

而确定性是一种“胜率高于赔率”的投资,是一种定性的投资,更看重商业逻辑的演绎,对盈利不需要计算得很准确,讲究“模糊的正确”,追求“重剑无锋”的投资境界。

 

产业趋势的前期是确定性,它基于一个判断:宏观政策的确定性优于行业的确定性,行业的确定性优于个股的确定性。

 

为了追求确定性,产业趋势的预期差还弱化了对当前估值的合理性的判断,是对可量化原则的背叛,就像有人嘲笑去年中金基于2025年的业绩预期“拍”宁德的合理估值一样,属于“模糊的正确”。

 

最终,很多投资高手在经历了追求“预期差”的阶段之后,又回到“确定性”。

 

见山还是山

 

比较一下基于“确定性”的投资体系与基于“预期差”的投资体系的差别:

 

预期差投资期限相对较短,见效快,通过一两季财报最多三季就可以兑现预期,市场错了,你赚,市场对了,你认赔出局,因此是一种收益高但胜率一般,且机会数量不确定的投资方法。

 

而确定性投资追求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源源不绝,长期增长带来的复利。

 

预期差有一定的博弈色彩,争的是“你错我对”,在投资者越来越专业的时代,信息渠道越来越丰富,投资越来越团队化的时代,预期差的机会必然会越来越少,那些看上去有预期差的机会,基本都是你看错而已。

 

而确定性投资靠的是商业经验和生意洞察,功夫在诗外,投资与经营的界限非常模糊,反而不需要团队化,不需要专业化(指投资专业)

 

很多投资高手在经历了追求“预期差”的阶段之后,又回到“确定性”的投资体系中。他们发现,投资者比市场高明的概率真是太少了,还是应该立足“确定性”,先把没有预期差的钱老老实实地赚到手,不要动不动就认为市场先生错了,不要老想着赚估值的钱,不要老想着赚业绩超预期的钱。

 

回归确定性,不求战胜市场,而是用耐心战胜大部分急于求成的投资者。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又回到“见山还是山”,也算是一种投资的“返朴归真”吧。

 

作者:人神共奋,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思想钢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Tuyên bố miễn trừ trách nhiệm: Nội dung trên chỉ thể hiện quan điểm của tác giả hoặc khách mời. Nó không đại diện cho bất kỳ quan điểm hoặc vị trí nào của FOLLOWME và không có nghĩa là FOLLOWME đồng ý với tuyên bố hoặc mô tả của nó, cũng không cấu thành bất kỳ lời khuyên đầu tư nào. Đối với tất cả các hành động do khách truy cập thực hiện dựa trên thông tin do cộng đồng FOLLOWME cung cấp, cộng đồng không chịu bất kỳ hình thức trách nhiệm pháp lý nào trừ khi được cam kết bằng văn bản.

Trang web cộng đồng giao dịch FOLLOWME: www.followme.asia

Ủng hộ nếu bạn thích
avatar
Trả lời 0

Tải thất bại ()

  • tradingCon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