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问题的回答具有时效性(此时是2021.08.22):
一直在网上遇到很多类似的问题,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且由于网络虚拟,很大程度上不需要为言论负责,于是造就了一片“嗓门大”,敢说敢讲的现象,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彰显其观点的权威性。
结果就是答案泛滥,看的大家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究其根本,是视角发生了问题:
我们过于着急聚焦于一个个的平台,一个个的细节,却忽略了政策、环节等宏观视角。
要知道中国并没有开放零售外汇市场(一切外汇言论都是针对批发市场,专业术语银行间市场而言,而咱们这只是零售市场)。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接触到的经纪商都是挂着外国经纪商的头衔的原因。
请尝试思考几个问题:
1)中国既然已经明确严禁零售外汇保证金业务,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经纪商来华开展业务?其角色定位是什?动力是什么?
2)IG集团、CMC、OANDA、乐天证券这些优质经纪商为什么来华开展业务以后现在却要退出中国市场?前KVB昆仑国际(非KVBprime)为何退出大陆市?
3)为什么大型优质经纪商诸如IB盈透、IG等等都只支持电汇?为什么不用更为简单的“银联”?相较之下,为什么中小型经纪商看起来如此便捷?
4)IC这种地头蛇与IB、IG集团这种巨无霸经纪商的差别在哪里??
个人观点,
Q1:
A1:顶风作案无非两点:名与利。
要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近10亿网民的国家,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国民投资意识的增强等都让这个国家充满巨大的吸引力。对于很多大型经纪商而言,在华设点意味着撕开一个口子,凭借自身综合实力,引流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根本无需过多宣传,在华设点但不做主动营销,一来一定程度上遵守中国大环境政策,一方面也起到宣传的效果。如果出现政策有收紧的信号,选择暂时退出同样也能让中国投资者念念不忘。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优质经纪商在国内的办公人员很少,比如CMC只有6-8个人,而且给人一种“爱答不理”的错觉。甚至很多优质经纪商通过不提供MT4软件来规避不必要的客诉风险。相对比之下,国内接触到更多的是中小型经纪商。相对于大型经纪商的“保守”,中小型经纪商的营销策略更贴近于市场:傻瓜式的交易软件、即时到账的出入资金、便捷的开户、、、、、、、、、、、一系列的操作正好迎合国人的口味。这其中相当一批经纪商是Made in China,倒不是说国产的不好,但是基本都是清一色的捞一把就走的心态。谈何长久!!
A2:退出是因为政策收紧、监管收紧。
KVB昆仑国际(目前叫CLSA)是因为香港SFC官方明文告知不得以任何名义在内地开展外汇保证金业务。且由于中信集团控股,关键时候孰轻孰重,中信还是拎得清的。
A3:目前市面上个人转账形式的银联,本质是地下钱庄,对其品牌形象影响不好。越大的经纪商灵活性越低,不可能像英诺、万致、高朋这种退出中国市场换个头衔再来。(这类经纪商退出中国市场等于退出外汇市场)
A4:区别于在于长久稳定性。
对于IB、IG、CMC、瑞讯等全球性经纪商来说,中国市场只是其业务的一个板块,即便是退出也不会对其整体产生大的冲击。但是诸如IC等地头蛇而言,退出中国市场即意味着退出外汇市场。而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说的更直白一点,大型经纪商退出中国市场起码还要顾忌着其他市场的形象,但是区域性经纪商完全可以卷款跑路,顾虑更少。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性经纪商在软硬件上做的很好,风控做的好,具备很强的抵御风险能力。这是长期立足于市场上根本。你很难能够想象到一个在国内拥有1000万美金月入金量的经纪商在LP对冲账户只放置10000美金的对冲资金(对冲账户的杠杠更低),这意味着一旦该经纪商有大客户进来且盈利较多,或者突遇暴力行情,大比例的客户赚钱,经纪商没法及时对冲风险,那么倒闭只是迟早的事情。
这是内在的区别。
作为外行人,你可能难以想象一个大型经纪商为了维护其自有的交易平台、自由的系统,而培养三四百个人组成的IT团队。同样,你可能也难以想象在110、天眼等媒体上排名前三的经纪商,只是每月花个4000美金买了个MT4白标、底薪6000招了30个销售,在上海租着1500-2000一人一个月的共享办公室,然后喊着接了全球十多家顶尖银行流动性的口号、声称某某监管。这就是现状。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嘉宾的观点,不代表 FOLLOWME 的任何观点及立场,且不代表 FOLLOWME 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于访问者根据 FOLLOWME 社区提供的信息所做出的一切行为,除非另有明确的书面承诺文件,否则本社区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FOLLOWME 交易社区网址: www.followme.asia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