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刷手机的时候,看到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普通人遇到问题,喜欢用一句话打包,比如:
“人就是自私的。”
“社会太现实了。”
“现在年轻人都不行。”
但思考深的人,往往对这种“便捷标签”极其不耐烦。
他们会刨根问底:
“人为什么会在某些情境下变自私?是资源稀缺感、群体认同、进化压力,还是教育的缺失?”
“社会现实具体指什么?是底层逻辑现实?制度设计现实?还是人情往来现实?”
“年轻人不行是主观判断还是结构性困境?”
他们不怕复杂,甚至偏爱复杂,因为他们知道:
真相从不躲在第一层,它只藏在你愿不愿意多问一句的那一层。
深以为然。
其实我觉得对于交易本身而言也是如此。我们一定会发现,交易做的越久,问题一定越多。比如说:
“为什么我明明设了止损,但反复的止损却让我帐户净值越来越少。”
“为什么我明明是想做中长线,但在行情突然反转的时候却那么烦躁就想去做短线了?”
“为什么我明明遵守了交易系统,但还是会反复的亏损到我无法接受的程度?”
其实有这些问题,说明已经和一般的赌徒交易员有不一样的地方了,但更重要的是说,如何去思考这些问题,但大部份人可能止步于此,进而得出这样的结论:
“止损其实也没啥用,下次还是不要设置了”
“短线其实更好,可以更加灵活,不像长线反应过慢”
“交易系统其实也没啥帮助的地方,还不如像以前凭感觉交易结果会更好。”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我们应该更深度的去思考一下:
“止损让我净值越来越少,是不是交易频率的问题或者本身交易时间框架太小的原因导致容易扫损?”
“如果真的现在去做短线,真的能完全规避长线重现的问题么?是不是会引发更多的问题?比如没有时间精力去做短线,频率更高更容易情绪化?”
“是不是换一个交易系统其实也会遇到同样的回撤问题?这个是不是通病,没有办法通过换交易系统去解决?”
对于日常中发现的问题,其实身体本能会驱动我们用最简单的结论来规避问题,因为深度思考其实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先不说太多人因为打工的原因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下班了后短视频或者各种酒局足够让人在各种灯红酒绿和奶头了中失去了思考的能力。特别是酒过三巡后,会用一些话语来蒙蔽自己,让自己觉得自己的各种不得意只是命运捉弄的原因,更不会再去思考背后的因素。但如果交易员也这样处理自己的交易问题,那等待自己的势必是亏完所有的本金然后离场。
我们知道,朋友无法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地鸡毛,除了给予精神上的陪伴,无法实质性的解决问题。其实交易也是一样,我们一定要靠自己的深度思考去解决交易中的各种问题,没有人能够在交易中给予我们实质性的帮助,因为很多难题都是一体两面的,一面的蜜糖另一面就是砒霜,本质其实有太多的灰色地带需要自己去思考。比如刚刚的三个问题:
“止损是不是真的有用,取决于仓位的大小和止损的位置是不是小时间框架做判断的止损位,如果仓位过大,那系统可能无法承受多次扫损。如果时间框架小,那反复止损的位置可能已经被盯上了。”
“短线的难度其实是大于长线的,一方面仓位的波动会更大,另一方面会使得精力要消耗更多,特别是连续亏损后导致的心理沮丧程度会远远超过长线,更容易发生过激的交易行为。”
“每个交易系统都会有回撤期,我们坚持交易系统的目的是为了站在概率的那一边,同时为了能真正做好复盘做铺垫,因为情绪化交易的单子是无法用来复盘的。”
可能现实情况很残酷,就是我们只有在市场里存活的够久,才能吃到属于我们的利润。这个残酷的现实使得人们更容易缺少耐心,但这就是我们需要接受的部份。也是需要我们通过深度思考才能得到的结论,即使我掰开揉碎了去说,也只是我的东西,任何经历需要自己参与才能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东西。
交易成才的概率那么低,可能就是因为他需要的深度思考,并不是所有人能具备的,但这个能力,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东西,这样才能活在这个金融市场够久,享受到我们应有的利润。
Đã chỉnh sửa 11 Aug 2025, 09:53
Tuyên bố miễn trừ trách nhiệm: Quan điểm được trình bày hoàn toàn là của tác giả và không đại diện cho quan điểm chính thức của Followme. Followme không chịu trách nhiệm về tính chính xác, đầy đủ hoặc độ tin cậy của thông tin được cung cấp và không chịu trách nhiệm cho bất kỳ hành động nào được thực hiện dựa trên nội dung, trừ khi được nêu rõ bằng văn bản.
Tải thất bạ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