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募圈内部,正发生着“颠覆性”变化——而且是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
大佬林园、同犇童驯、大禾胡鲁滨,这几个出身不同的私募机构创始人,均因经验丰富、历经市场牛熊转换而不倒在业内闻名。
但在2025年的开年,他们却在经历不同的“寒暑”境遇。
这不仅是DeepSeek之类的新技术使然,背后也折射了他们各自的性格和人生。
性格决定“命运”,在此刻,成为他们各自的“偈语”。
同犇童驯:因为“变身”所以逆袭?
年内的私募收益排行中,同犇投资居于最领涨的群体之间,这点颇出乎大家的意料。
据第三方渠道的公开信息:截至2月21日,同犇投资的代表产品年内回报达到17个百分点左右。
这明显超过同期沪深300指数(1.1%收益左右),甚至和港股恒生指数涨幅可谓不相上下。
但按习惯,同犇做到这么高收益,很难很难。
同犇投资的创始人是童驯,后者曾经是知名的卖方分析师,新财富食品饮料行业多次的第一名。同时代最有市场号召力的卖方,没有之一。
所以,长期以来,这家私募的定位也一直是“偏好大消费、深耕大消费”。
很好理解,创始人的“能力圈”。
但今年开年以来显然不是。开年以来,表现最佳的三个行业(按申万一级行业,截至2月26日,下同)是:
计算机(22.54%,下图);传媒(15.75%);电子(14.52%),妥妥的科技TMT行业。
而童驯最熟悉的食品饮料业处于倒数后三名,开年以来-5.24%。
所以,最新同犇的业绩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恐怕唯有“变身”:清零思维,重新调整,执着跟上市场。
而且这个调整要做的很彻底,毕竟年内17%的收益率,几乎和最佳的申万一级行业表现接近。
要做到这样,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童驯这样有过成功路径的。
童驯,2002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专业,随后进入中国证券业“黄埔军校”——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彼时卖方研究仍属于新生事物,童驯算是早期的非常知名的。
他最初担任金融工程分析师,之后转入食品饮料研究小组,在大佬赵金厚小组内。
2009年11月洋河股份登陆深交所,童驯从其IPO首日起即坚定推荐,和业内其他机构拉开差距。结果,三年内这家酒企的市值增幅高达300%,童驯随后问鼎行业金牌分析师序列。
在卖方研究的黄金年代,童驯一直坚持在行业一线,直至2014年,他才正式“奔私”。同期,还有好多知名公募管理人邱国鹭、王茹远、王晓明等完成“公转私”。
童驯的能力和运势都算不错,2019年-2021年初的消费白马牛市,让童驯成为百亿私募掌门人。
然而,他的投资“底牌”如此明显,几乎无法逃过市场周期。
2021-2024年这家私募连续四年收益回撤,管理规模从数百亿持续回撤。
然而,2025年开年还不到两个月时间,童驯管理的产品便冲上了榜单,可见其重仓方向发生显著“漂移”。
这个过程会持续么?后续他会如何调整?外界不得而知。
但至少,这个开年,同犇的团队可以安心睡觉了。
大禾投资胡鲁滨也“弃酒”了
和童驯类似,大禾投资的胡鲁滨今年的净值表现也算不错,大概率的,他也在组合上实现了“转行”。
大禾投资这家深圳私募成名于2018年,当年该机构旗下有产品以坚定“押注”于顺鑫农业而闻名。那年,大禾投资旗下多只产品年收益率高达90%,遂因此而成名。
2018年的A股是个大调整市,在那个“熊气弥漫”的年份里,以高收益“一战成名”,大禾投资也曾因此而一度接近百亿规模。
简历显示,胡鲁滨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拥有经济学硕士学位。在校期间即在多家机构内实习。
2007年,胡鲁滨入职招商证券研发中心出任宏观经济分析师,期间颇多报告发布。2009年到2016年,他加入易方达基金,先后担任宏观策略主管和机构与专户部投资经理。2016年后,他创立了大禾投资。
当年曾有机构调研后认为,大禾投资在消费白马股上常有超高配置,公司直销纪录突出,前三大标的持仓比例时有超过50%的表现。总体看,这位创始人也算“大消费选手”。
但从净值可以看出:胡鲁滨的产品在2021年2月出现净值高点后一路下滑,这或与其重仓消费等白马股有关。
但他之后的净值修复明显快于食品饮料股,直至今年2月21日,胡鲁滨终于刷新了净值新高,年内回报超过11个百分点。
胡鲁滨长期对大消费始终情有独钟。此前有第三方机构调研显示:截至去年一季度,该私募核心持仓分布于家用电器、非必选消费、金融和科技。
但现在,怕是排名曾经靠后的科技行业,会配置不少吧。
公开资料显示,胡鲁滨还是一个思维常新的人。比如2024年夏季,他对投资人不仅透露会增加港股配置,还谈及“AI就是数学的一个场景应用······在思考如何从数学的角度理解AI和人脑的差异。”
如果他今年重配AI和港股(两者整体涨幅都较高),应该不让外界意外。
大佬林园:继续“扛跌”?
上述两位以消费股起家的基金经理,均出现了组合“转行”的迹象,也因此在开年收获一些业绩。
但也有坚定不改的。
比如“痴迷”大消费的明星大佬林园,第三方渠道显示,林园投资21号——林园买入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的重点产品,年内回报回撤了约4个百分点以上。
这个表现跑赢了申万一级的食品饮料行业指数,但跑输了沪深300,更落后那些“转行”的同行。
在今年农历新年之前,林园在一场路演中透露重仓方向是大养老、大健康板块,以及快速消费品等权益资产。
实际上,林园对酒企为代表的消费股达到“痴迷”程度,他曾于2020年茅台股东大会上称自己持有2%的茅台股票,当时折合市值超过500亿身家。
林园可谓相当“传统”,他今年初还明确表示:诸如人工智能、新能源在内的新兴成长股,他并不会投资,属于他并不熟悉的领域。
这一轮DeepSeek引发的狂欢背后,林园的判断再度承压。他的产品距离2021年末的历史高点,依然差着“一大截子”。
但或许这不是林园第一次经历“挑战”。从上个世纪开始,林园就历经了多次大调整和大牛市。
那个“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曾经出任内科医生的西北汉子,在股市一波又一波的大浪中,沉浮拼搏,最终攒下了百亿身家。
这其中,应当有很多次林园需要面对近似“绝境”的“挑战”,包括上个世纪末的“5.19”行情——那个被认为和这一轮行情有许多相似的当年的行情。
这或许也是林园,依旧坚持自己“嘴巴生意”——医药+食品饮料——的持股模式的底气所在。但毕竟,这个开年,“心意坚定”的林园,遭遇到了结构性分化的大行情。
而且,这并非林园一个人面对的难题。这次踏空之后,坚守消费医药股的基金经理的都在经历这种“外部压力”。
“坚定”的猛人林园,下一步会如何走?
依然颇具看点。
Được in lại từ 见闻VIP, bản quyền được giữ lại bởi tác giả gốc.
Tuyên bố miễn trừ trách nhiệm: Quan điểm được trình bày hoàn toàn là của tác giả và không đại diện cho quan điểm chính thức của Followme. Followme không chịu trách nhiệm về tính chính xác, đầy đủ hoặc độ tin cậy của thông tin được cung cấp và không chịu trách nhiệm cho bất kỳ hành động nào được thực hiện dựa trên nội dung, trừ khi được nêu rõ bằng văn bản.
Website Cộng đồng Giao Dịch FOLLOWME: www.followme.asia
Tải thất bại ()